
話說回來,我並非有說服力的美妝部落客,觸動我敲打鍵盤寫下這些點點滴滴的動力也並非阿原肥皂的揪感心成功過程,但是就是有那麼一種非這樣不可的感動推動著。記起肥皂,應該是我個人幾經選擇後的洗斂品味吧!小時候,我也是被電視廣告教育說沐浴乳是上流社會的日常用品,但是突然間我意識到一塊圓滾滾的肥皂在為我洗去一身疲憊後自己卻化成泡泡消失的毁滅性偉大,從那一刻開始我所謂的上流社會的日常用品變成了肥皂,無論是P&G系列的一家用都好、或者是搞怪的LUSH、有機阿爾卑斯…等我都一視同仁,用身體去感受他們的犧牲奉獻後的快感。一直以來肥皂對於我來說似乎就僅止於這種毁滅性偉大的崇拜,直到與阿原肥皂的近身接觸後,我才悟出我用比平均值多一點的金額消費的應該不止於形於外的價值,而是「貴於心」意義或價值。
我享受在不如意的一天結束後,由阿原肥皂為我洗滌受傷的靈魂,並不是因為他擁有驚人的Super Power或癒療效果,而是他的味道喚起我小時候混合著小兒驚風八寶粉、奶奶居住的眷村、端午節媽媽熬煮的艾草浴的嗅覺記憶;又或者是它的外型,勾勒出小學美術課鄰座小男孩為我捉刀的水晶肥皂雕刻勞作的童真風景……縱然過往的記憶、情感不全然美好,但是千金難買逝去的光陰,如果消費某樣商品能讓你贖回過去的記憶及情感,這會不會是個不錯的買賣。魅力應該不會輸丹麥設計師Mads Hagstrom的the FLOWmarket販售各種容器,外面標示各項抽象心靈補給品的Idea?或許每一個趨勢或熱銷的爆點不在於多麼聰明、偉大的策略,而是蘊藏心底的記憶及情感!我是個記憶跟情感的消費者,那你呢?有一天,嗅著阿原肥皂的味道,我們的情感及記憶是否能回溯到前世解開農民曆上宜沐浴之謎。
p.s.希望這篇也有助於解釋為何我偏愛60’~80’年代被戲稱為阿嬤衫的原因。(圖片來源:阿原肥皂http://www.taiwansoap.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