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7 April 2009

論消費記憶及情感 從阿原肥皂說起

前陣子因為工作的關係得以在一個很平常的工作日一早拜訪阿原肥皂在紅樹林捷運站對面的總部,雖然沒有親眼目睹傳說中全程手工製造的生產流程,但是清水混泥土、原木擺設(不知道是不是漂流木?)跟藥草肥皂的香氣就讓人有種脫離紅塵俗世的抽離感(熟不知走出這個隱世的辦公室後,還有很多不熟的同事結婚紅包該包多少的現實問題等著我們的)。我用力推算著與阿原肥皂的記憶起點,應該是2005年近尾聲時在信義誠品1樓大廳一個醒目但不突兀的角落,躺著一塊在這個精華地段略顯樸實的肥皂被有個性地販售著,又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在生澀銷售員不花稍的介紹後,我就匆匆地帶回了一塊衣肥皂,接著,2006、2007、2008……不知怎麼地被囫圇吞棗地消滅。正當我左右腦並用進行著rewind的動作時,阿原肥皂的行銷人員們也跟我一起討論著當初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成功契機,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阿原肥皂一開始是在一些很偏的有機商店裡寄賣著,一直到誠品的成功銷售經驗後才展開主流通路販售計劃。

話說回來,我並非有說服力的美妝部落客,觸動我敲打鍵盤寫下這些點點滴滴的動力也並非阿原肥皂的揪感心成功過程,但是就是有那麼一種非這樣不可的感動推動著。記起肥皂,應該是我個人幾經選擇後的洗斂品味吧!小時候,我也是被電視廣告教育說沐浴乳是上流社會的日常用品,但是突然間我意識到一塊圓滾滾的肥皂在為我洗去一身疲憊後自己卻化成泡泡消失的毁滅性偉大,從那一刻開始我所謂的上流社會的日常用品變成了肥皂,無論是P&G系列的一家用都好、或者是搞怪的LUSH、有機阿爾卑斯…等我都一視同仁,用身體去感受他們的犧牲奉獻後的快感。一直以來肥皂對於我來說似乎就僅止於這種毁滅性偉大的崇拜,直到與阿原肥皂的近身接觸後,我才悟出我用比平均值多一點的金額消費的應該不止於形於外的價值,而是「貴於心」意義或價值。

我享受在不如意的一天結束後,由阿原肥皂為我洗滌受傷的靈魂,並不是因為他擁有驚人的Super Power或癒療效果,而是他的味道喚起我小時候混合著小兒驚風八寶粉、奶奶居住的眷村、端午節媽媽熬煮的艾草浴的嗅覺記憶;又或者是它的外型,勾勒出小學美術課鄰座小男孩為我捉刀的水晶肥皂雕刻勞作的童真風景……縱然過往的記憶、情感不全然美好,但是千金難買逝去的光陰,如果消費某樣商品能讓你贖回過去的記憶及情感,這會不會是個不錯的買賣。魅力應該不會輸丹麥設計師Mads Hagstrom的the FLOWmarket販售各種容器,外面標示各項抽象心靈補給品的Idea?或許每一個趨勢或熱銷的爆點不在於多麼聰明、偉大的策略,而是蘊藏心底的記憶及情感!我是個記憶跟情感的消費者,那你呢?有一天,嗅著阿原肥皂的味道,我們的情感及記憶是否能回溯到前世解開農民曆上宜沐浴之謎。

p.s.希望這篇也有助於解釋為何我偏愛60’~80’年代被戲稱為阿嬤衫的原因。(圖片來源:阿原肥皂http://www.taiwansoap.com.tw/)

Sunday 26 April 2009

美好的CDT以及其背後很多的感嘆

昨天上了誠品信義,瞥了幾眼文具館,發現了Craft Design Technology的文具漂漂亮亮地、宛如精品般被展示玻璃櫃,忍不住瞻望了好幾回,游移躊躇想著:要把它們通通帶回家?不過,最終考量到經濟因素,加上自己也沒有那種勇氣用絲襪蒙著臉,敲破玻璃,大把大把地抓著文具丟進包包裡,再跳上機車,一走了之,所以最後也只能選擇在文具館裡悄悄撤退。

其實,CDT這個國際品牌對我並不陌生,早在《Wallpaper*》2006 Design Awards的Issue就曾看過,台灣《GQ》也曾經介紹過,是由前《Wallpaper*》的Tyler Brûlé與amadana的Shuwa Tei所共同設計,並結合幾家如YAMATO、PENTEL、SUN STAR、LION日本文具老舖所共同合作的品牌。外觀不用說了,一副日系的DNA,讓人看了馬上腦中就浮現出既「純淨」又「俐落」的美感。當然,既有Tyler Brûlé與Shuwa Tei這兩個個人品牌的加持,價格上當然自然不菲。只不過一想到他們能把這些文具老舖給整合,並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與影響力把好的文具介紹給世人,這個價錢,基本上也算合理。

在買不起CDT文具的情況下,我思考著那麼台灣的文具品牌有哪些呢?這時候我想起了,玉兔、雄獅、利百代這幾個牌子,老實說就外觀設計上,玉兔的鉛筆我覺得其實一點也不輸給法國RHODIA啊,只是玉兔不懂得品牌包裝,和台灣媒體的崇洋媚外讓這個MADE IN TAIWAN的品牌,幾乎就快要消失,直到去年轉型觀光工廠——玉兔鉛筆學校時,才又想起這個我們小時候跟我們最接近的文具品牌。想到這個地方,我突然覺得我對CDT冷感了,我對RHODIA也開始冷感了,這時候我最想擁有的是一支玉兔牌鉛筆。

台灣其實有很多產業都很棒,缺的就只是臨門一腳的包裝行銷與媒體運作。當然,不是說日本和歐美的東西不好,只是當我一想到當中國製造興起時,台灣的競爭力能只停留在代工的環節裡嗎?我們是不是應該開始重視自己的品牌、投入更多的創意與人力,媒體是不是也該鼓勵MIT的東西呢?至少留點版面給自己吧!看到法蘭瓷與老子曰紛紛走出台灣,儘管看起來仍處於有點精神分裂、找不到太多台灣內涵的狀態,只停留在模仿,不過,就主事者的想將台灣品牌走出去的精神來看,其實也值得讓人鼓勵了;而羅志祥的潮牌On Stage、蔡依林的自創服飾,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多多鼓勵呢?On Stage真的有比猿人BAPE差?差得只有不懂包裝和不懂跨界合作罷了!我們只要學習到那些KNOW HOW,其實台灣大有可為。

但台灣的政府能不能幫助這些文化產業,給他們一些勇氣、鼓勵與幫助呢?透過國外一些創意人帶給我一些KNOW HOW呢?我們可不可以不僅僅擁有國政顧問團,還能擁有「國際顧問團」呢?我們與其把那些勉強創造出的失業職缺預算拿來聘請這些國際創意人當顧問呢?Marc Jacobs、Tyler Brûlé、Shuwa Tei、川久保玲、Steve Jobs、Philippe Starck……光是這些人站出來,想不讓全世界看到都很難!在加強了我們品牌包裝的KNOW HOW後,再扶植我們的設計師,並利用這段時間去加強我們產品技術與工藝設計,好好拚個五年的時間,不然台灣未來該怎麼辦呢?唉,扯遠了,不過我想說的是,老馬哥你可不可以不要裝蔣經國了,穿短褲慢跑或做一些表面的事情了,你可不可以想想看做一些真正對台灣有幫助的事情,救救台灣產業吧!救救台灣產業吧!台灣媒體也是。救救台灣產業吧!救救台灣產業吧!

備註1:這是一篇我最混亂的文章,不過,如果有人看到這篇文章、心中也有很多台灣不錯的產品,值得我們發現它們、支持它們的,麻煩也能回應一下。
備註2:上網找了老半天,完全沒有一張玉兔牌簽筆好看的圖,官方網站也是奇醜無比,到底有沒有人可以救救玉兔呢?明明就是不錯的產品,就只差欠缺包裝,唉。
備註3:圖片來源www.craftdesigntechnology.co.jp

Friday 24 April 2009

許舜英的《大量流出》;我的強行灌食

許舜英是誰其實不消多說。基本上她就是台灣某種菁英Icon。
我有多愛許舜英?打個比方好了,如果Kate Moss和許舜英同時站在我面前,只能挑出一個共度一晚春宵,我想在某種程度上,許舜英會是Kate Moss的勁敵。

有鑑於我手頭這本《大量流出》是託女友跟某個善心人士所借的,不久後可能再也無法看到這本書,一種連睹物思人的情緒都可以被收回的情況下,所以我動手開始寫了這篇文章。基本上這篇其實算是寫這位好心人看,所以用詞之懇切、情緒之複雜,可想而知。也因為必須歸還,所以這幾天,一直把《大量流出》這本書看了好幾回,小心翼翼地拿出來翻呀翻,再恭恭敬敬地把它供在我的書桌上,只差沒有為它焚香祝頌了。但可惜的是,許舜英的《大量流出》畢竟是她的「大量流出」,她這樣一個瘋狂電子語言怪獸,劈哩啪啦把自己全身精血一股腦的發洩出來,我這台486的電腦怎麼負擔、消化得起呢?所以,我邊看邊吐,邊看邊頭昏。我操之過急地想強行灌入她的語言系統,哪知最後整台機體過燙,程式符碼不相容,差點引發當機。
所以,我想到一個方法。 我先暫且把她病毒碼給全部記下,以便有一天當我想要使用它時,能夠一一破解。
以下是她的病毒碼:
1.羅蘭巴特、梅洛龐帝、德希達、海德格、康德、維根斯坦、伊比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Paul Smith、安迪渥荷、Baudrilld、John Fiske、Larry Lipking、上野千鶴子
2.張愛玲、Marguerite Duras、卡爾維諾、安伯特艾可、波赫士、川端康成、昆德拉、貝克特、莎士比亞、Georges Bataille、Peter Carey
3.川久保玲、Martin Margiela、Prada、田山淳朗、小野塚秋良、渡邊淳彌、藤岡良觀、Jean Colonna、山本耀司、Armani、Calvin Klein、Gucci、帕洛瑪畢卡索、露露德拉、法蕾絲、克勞蘇斯基、高提耶、吉安尼凡賽奇
4.David Lynch、Quentin Tarantino、王家衛、Mario Sorrenti、Peter Greenaway、William Burroughs、David Cronenberg、Tim Burton、高達、波蘭斯基、Alexander MacQueen、奧力佛史東
5.王菲、鄧麗君、Madonna、Oasis、Blur、小紅莓、The Smith、Joy Division、David Bowie、Duran Duran、Wham、Eagles、Beatles、木匠兄妹
6.Johnny Depp、John Travolta、Brad Pitt、華倫比提、金城武、黎明
(以上病毒碼節錄於《大量流出》最後的附錄,希望出版社紅色文化,不要告我侵犯版權,不過幸好,這家出版社現在似乎也不在了。)

Wednesday 22 April 2009

《偷天鋼索人》一場激動人心的高水準演出

「人生是應當走在邊緣偏峰上。」這是Philippe Petit在紀錄片最後所說的一句話。
儘管距離看《偷天鋼索人》的時間已經有好幾天了,但只要一回想起主角Philippe Petit的所作所為和那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我的內心說真的,就跟那個紀錄片裡比手畫腳、眉飛色舞,講著自己故事的Philippe一樣,激動不已。

我真的很佩服Philippe Petit的壯舉——在當時世界最高的雙子星兩棟大樓間,沒有任何的安全措施,只有一條細細鋼索,以一種優雅的、甚至是帶點調皮的方式大膽走過。我很難去體會當時在1,350英呎上的Philippe內心究竟有多欣喜、有多狂歡,我只能去想像:如果我完成一個我一輩子糾纏著內心的夢想時,我會有多麼地不可自己。我想,就算在那之後的生命都被取走了,我也心甘情願,甚至奮不顧身。

Philippe的故事揭示的意義,不在於他做了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而做到了,而是:原來人是應該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且勇敢地去回應,即便這件事情很瘋狂、很危險,像走在刀鋒上一樣隨時可能斃命,都可以勇敢踏出那鋼索的第一步。
我猜想阻止Philippe這麼做的因素一定很多。不管是主觀因素的親朋好友,或是客觀因素的警察守衛,甚至他自己的內心,絕對是時時刻刻逼他:「別這麼做!」先不論Philippe的這次走鋼索有沒有成功,光是從一開始他有了這個念頭一直到登上雙子星的這六年期間努力與不斷跟自己的精神鬥爭,就很偉大。甚至我覺得從某個精神層面來說,他的故事跟解放運動金恩博士的故事一樣動人。他們都在做夢,他們都敢做夢。

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不斷被耳提面命地告知︰你要有夢想,你要敢做夢。但真正實現的,又有幾人?因為機運的不好,時機的不對,或者出身的不好,天生的籌碼少,結果往往經過若干年的打擊,我們就受不了地不敢做夢,甚至我們其實經常覺得自己「大概一輩子就這樣了!」說真的,做夢這件事真的很困難的事情。有幾個人能在不斷打擊之下,還能奮力抓住繩子往上爬?這難道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想起《偷天鋼索人》裡的一段畫面,當Philippe走在鋼索的一半時,他突然決定躺在鋼索上讓自己休息或者是讓沉澱一下,其實當時只要一陣亂流、一個重心不穩,他就會馬上摔落在地並粉身碎骨。不過,他的內心和他的身體此刻卻是相當平靜,仿彿有種不可思議般力量讓他的身體和他的靈魂都同時達到魔幻時刻。在1,350英呎上的他,此刻其實已經不是在走鋼索,而是在世界最高的位置進行一場表演。接著他微微彎起了膝蓋,像是一位有禮的古代騎士一樣,向所有底下的紐約市民做出深深行禮。這時我才會意,原來最高水準的演出就是這個樣子啊!
在看過這個紀錄片後,我有深深的感觸︰其實,人生是應當走在邊緣偏峰上。而且,還要有勇氣去實現它。這的確很難,但我希望我也能擁有這樣的勇氣!

Philippe是個表情豐富的說故事高手,他自己的故事讓他來說,即便只是紀錄片,依然生動(左);當年Philippe所規劃的雙子星大樓路線(右)。(圖片來源:天馬行空)

Tuesday 21 April 2009

《猜火車》《春宮電影》 差別總在年紀大小

「人類最大的悲哀是侷限!」誰說的?尼采?康德?叔本華?都不是。是我說的、你說的。大家都這麼說、大伙兒也這麼做的。

我們被好多事情牽絆著:被書刊雜誌上的十八禁所牽絆著、被廁所上Gentleman/Lady的圖案牽絆著、被體重機牽絆著、被名片夾裡的名片內容牽絆著、被吃滷肉飯或吃王品牽絆著、被太陽和月亮上去和下來所牽絆著......被我們的腦袋和心牽絆著。

如果問我《猜火車》和《春宮電影》最大的不同,在哪裡?兩個字,「年紀」。剩下的,所差不遠。類似的卡司、類似的情節、類似思維模式、類似的結局。但因為主角們年紀的不同,讓人看了覺得很有感觸。
在看《猜火車》時,你會覺得他們很酷也很爽!虛擲青春、敢做敢為、敢墮落、敢耍無賴,敢以一種負責自己的態度不負責到底。但到了《春宮電影》時,就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儘管他們本質上並沒變,但呈現出來的氣氛卻變得悲哀荒涼的,完完全全的悲哀,一點搞頭也沒有的遜到爆。是前因造成的後果嗎?這說不凖,至少在《猜火車》看完後,我沒去料想到之後的懶蛋、變態男、卑比、史霸,他們會是什麼樣子?因為《猜火車》的結局,基本上還是個Happy Ending。而人們喜歡Happy Ending,所以《猜火車》會受歡迎,一點也不意外,因為這是主流。

我在想,如果我是Irvine Welsh,我會繼續寫這《猜火車》的續集《春宮電影》?我想我還是會的!因為這樣的書寫,強烈地造成一種諷刺感,因為什麼都一樣,只有年紀的不同,「酷的」就變成「不酷」,「爽的」就變成「不爽」,就連會讓人最爽的毒品都沒辦法讓人爽了,這多麼情何以堪?我們不妨用假設句問問自己:18歲拍A片,酷?30幾歲拍A片,鳥?18歲吸毒,酷?30幾歲吸毒,鳥?就能知道這中間的差別。
同時間,又想到另一處吊詭:從小我們被教育的觀念是大人做什麼永遠都是對的,所以我們急於長大;但等我們長大了,才發現原來我們被騙了,年輕人才是永遠都是對的!就算是不對,也會被原諒!原來年輕人的特權要來得比政府高層的特權還大。
年紀的差別,要的東西和得到的果真是大不同啊。倘若不按規矩,中年了還想要耍酷,那麼你就等著隨時被淪為笑柄吧。
Irvine Welsh的兩本小說是一體的,可以互相關照、互揭瘡疤、互舔傷口的。如果看過《猜火車》,也去看看《春宮電影》吧,你會知道原來年紀的不同,所造成的社會價值肯定,差別竟是如此的大啊!

Tuesday 14 April 2009

《超整理術》不滿現狀、追求完美的唯心論

這本《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不是第一次看,不過有鑑於第一次的閱讀時工作忙碌、有些囫圇吞棗,一直不算是靜下心來讀完這本書。現在,總算有機會,所以又把它挖了出來重讀一遍。

對於閱讀這件事一直以來,自己老是有一種無法矯正的偏食,既不喜歡女性作者的書、也不愛以方法論取向的工具書。舉凡什麼「創意XX學」、「創意的100種方法」之流的書名很難教我青睞,不過,佐藤可士和這本書卻是讓人一看,就想馬上打開、瞧瞧葫蘆裡賣什麼藥的書。

第一,因為佐藤本身的名氣大,他寫的書當然很吸引我;再來,談的內容很吸引我,並非是虛無飄渺的冠上「創意」兩字就拿出來賣的書。(如果說以創意之名出書還只能在書名上堂而皇之的打上創意兩字,我相信這個作者大概也沒啥創意)而是針對現今最重要的課題,進行非常懇切的說明。不管是內容上、態度上,都很深植我心。

首先要問的是為何要整理?想當然爾就是因為混亂。辦公桌很混亂,所以想整理;房間很混亂,所以要整理;資訊很混亂,所以要整理;思緒很混亂,所以要整理........有一千種理由,讓我們覺得需要著手整理這件事,但與其說是,是因為混亂所以需要整理,倒不如說是:因為不滿現狀,所以才要整理。

只有不滿現狀的人,才會產生強大的動力與魄力去解決問題,經手整理這件事。每個人忍耐的程度不一,有些人能忍受家裡到處髒亂、雜亂無章,有些人卻無法忍受家中的地板上有幾根頭髮,儘管是程度上的不同,不過一旦跨越他們內心的界線,他們就會開始著手整理。整理前的忍受程度不同,當然整理到(後)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人一定要一塵不染;有人則是大致上整齊,他就心安理得了......而在這已著手整理後的程度不同,可以解讀為對完美的追求差異。

所以「整理」的前後因果,或許可以用:「不滿現狀、追求完美」這八個字來表達。

我想佐藤可士和一定是個相信本質為善的人,因為在他所探討、琢磨的「整理術」裡,不管是空間、資訊或者思考,其實主要都是在探討如何把本質給找到,以及將本質給擴大與彰顯。知道本質就有了關鍵(key),自然任何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同時也因為知道本質,所以才能把多餘的東西給排除在外,讓它變得更加純粹。任何事情都有代替性,唯獨本質是無可替代。如果沒有本質,那麼這件事情其實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如同書中UNIQLO這個案例裡,柳井社長對佐藤可士和所說的一段想法:「衣服是服裝的零件,怎麼組合都是消費者的自由。」這段話便是UNIQLO這個服裝品牌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不是強迫推銷時尚氛圍,而是提供美好的零件,供消費者依自身需要所組合。有了這個核心,UNIQLO產生與其他品牌不同的意義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剩下的,其實只是將這個本質意義給彰顯與磨亮而已。

書中當然還有提及其他方法與案例有許多,但窮極事物核心,我想還是最重要的意旨。至於其餘的枝節與方法,有興趣的人在去將書本找來,好好細讀吧!

雖然台灣由木馬文化所出版的版本,封面設計也頗有一刀斬斷的魄力感,但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的這個封面,乾淨俐落更加吸引我。(圖片來源:木馬文化、經濟新聞出版社)

Monday 13 April 2009

Light My Fire Spork視覺系速食Tool

必須承認第一眼看到Light My Fire Spork的外型與材質,的確不像用餐的Tool,反而有點像是小朋友玩的Toy。但如果試著將它拿起來用用看,你就會馬上承認它是個看似簡單卻是很Smart的設計。

之所以會命名為Spork,按英文字面上的會意方式不難讓人猜想到是Spoon+Fork,而這個既有刀叉又有湯匙的All-in-One的Spork,就某種程度比起現今流行的環保筷更具實用性與方便性。(三種工具帶齊,實在太費事)加上討喜的各種繽紛色系選擇,絕對是外食者可選擇的絕佳餐具之一。

Light My Fire這個北歐瑞典品牌,一向在Outdoors專用工具有著極佳創意,不僅在視覺上讓人感到賞心悅目,機能性更上考慮周全。儘管Spork是專門設計給Outdoors的使用者,但如果將它運用在平常外食時,其實也無不可,反而能營造出一種絕佳的Smart感。(圖片來源:light-my-fire.com)

Sunday 12 April 2009

Pink Floyd 深層的藝術搖滾天團

前陣子讀了《村上龍的電影小說》,因為裡頭主角矢崎發現一個菜鳥毒蟲嗑藥時的BGM正好在放著Pink Floyd的音樂,於是基於某種第六感的警覺性(因為接下來的後半段音樂容易讓人產生焦慮與不安),他即時阻止了一場災難臨頭。加上近來Converse與Pink Floyd推出了限量版All Star,也不由得讓我重新對這個Art Rock天團產生濃厚的興趣。

其實,並不是第一次接觸Pink Floyd,大學時代曾因為朋友談論的關係,好奇聽了好幾張他們的代表作《Dark side of the Moon》《Wish You Were Here》及《The Wall》,甚至還聽了之前更實驗性的一些專輯,不過,怎麼說呢,不曉得當時年紀小或者是聽得音樂還不是太廣,所以努力試圖讓自己進到音樂裡去,不過卻老是因刺耳而作罷,直覺得或許只是一些文青附庸風雅,所以喜歡拿些讓人摸不著腦袋的音樂來故扮高深。沒想到隔了多年,如今聽得卻讓我覺得熱血沸騰,好像找到一種可以讓人興奮的癮。

我不曉得別人是怎麼想,但對於自己來說,癮頭這種東西是建立在許多地方的,喜歡看某個作家,你會拚命去找、去讀、去追他的小說;喜歡某個團的音樂、某個導演的電影也是如此;甚至你喜歡某個Brand、某個Designer都會讓覺得產生某個時段偏執......這種癮頭跟吸毒嗑藥,某種程度我想是很接近,於是乎,如果你不能用古柯鹼(儘管或許你最愛古柯鹼),那麼你就得去找其他的東西來餵養你的癮。我聽音樂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特別是音樂或者說專輯,賞味期有限,再怎麼聽,ok,約莫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把喜歡歌在聽一遍、兩遍、整張專輯在Replay一次,但總不比得到一本好書可以消磨一兩天、甚至一個禮拜的來得好。久沒看書、沒聽音樂就會讓癮頭開始發癲,好像有蟲在你心頭鑽呀鑽、或是搔癢一樣。這陣子重聽(或者算是第一次聽)Pink Floyd就有一種讓人再次滿足癮頭的感受,而且這藥還夠猛、夠強,這怎麼不教人興奮。

Pink Floyd這支樂團成立於成立距今已將近快半世紀,當初他們以崇拜的兩位爵士大師 Pink Anderson 和 Floyd Council 為名成立Pink Floyd Sound,而後才會簡稱成現在Pink Floyd。經歷分別由Syd Barrett、Roger Waters和David Gilmour所分別領導的Pink Floyd。老實說,我最喜歡Roger Waters所主導那時期的他們,儘管Roger Waters的作風讓人覺得他既自卑又自大,但一談起他們,大家總記得他在時的黑色三部曲《Animals》《The Wall》及《The Final Cut》以及之前《Dark side of the Moon》《Wish You Were Here》。所以Pink Floyd能有如今如此崇高的地位,Roger Waters絕對是功不可沒。
Pink Floyd的音樂之所耐聽,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於深層這兩個字,也因為這兩個字使得他們音樂性很多實驗性而非一再重複;歌詞充滿批判而沒有迎合大眾;專輯概念完整,而非分崩離西,不知其音樂中心思想。我想要達到這樣程度樂團,幾乎是少之又少。而專輯這個名詞,也因為有這麼一個重視概念完整的樂團而有了意義起來。

Pink Floyd是個很難三言兩語就能道盡的樂團,他們的樂團本身就充滿了許多故事,音樂則要說事情、概念也不少。有興趣的人請務必上網看看The Pink Floyd Sound這個網站與一位名為waylonyeung忠實平克迷所架設的PINK FLOYD相信可以獲不少可貴的Knowledge。不過,最好的方法,當然還是趕緊找出他們專輯聽聽看,《Wish You Were Here》這張紀念Syd Barrett的專輯, 是我覺得最推薦給剛入門平克迷的一張。至於其他專輯,就請各位之後自便吧!

Pink Floyd不只音樂、歌詞充滿深層概念,就連封面設計的藝術性也是厲害到不行。(由左往右:《Dark side of the Moon》《Wish You Were Here》及《The Wall》;圖片來源:The Pink Floyd Sound)


Thursday 9 April 2009

aussieBum 剪裁俐落的性感泳褲

如果問起哪種Sportswear最Sexy?毫無疑問,當然一定就是Swimwear!從不管是女生的Bikini 或是男生的小泳褲,所到之處都能吸引眾人目光就可得知,這種Nearly No Clothes,的確是服裝的展示,同時更是身體的展示。兩者各有巧妙,同時也各有用心!比方說Bikini 的V字要多低?泳褲的褲頭要到哪?都是一門學問;身材夠不夠好?身型適不適合?這些靠先天有時也得靠後天!往往不見得露得多就比較性感,弄巧成拙反而會讓人覺得噁心,都有可能!

如果你那種純粹以機能為上的男性朋友,我當然非常樂意推薦Arena或是Speedo,甚至你身著Michael Phelps的鯊魚裝,我都舉雙手贊成。但如果你是外型至上的Beach Boy的話,我就首推aussieBum的這個澳洲牌子,特別是它們不管Pattern的多樣性及Cutting的創意性,都令人覺得不俗。Pattern不用多說,上上他們的官網瞧瞧,就可知道他們花樣眾多、色彩齊全;而Cutting呢?就是低腰低到剛剛好。看起來好像有點危險,像是快露出股溝,但卻能剛好不露,也因此從背後看上去,顯得非常性感。前面的剪裁儘管有些寬鬆,或許習慣穿緊身泳褲的人剛開始會不那麼適應,但其實這樣的剪裁,個人覺得相對來得舒服,如果真要春光外洩,除非是你的肢體動作真的太過誇張,不然應該不會。

aussieBum的創辦人Sean Ashby當初為了想要找到兒時深受歡迎的尼龍材質、簡單剪裁的泳褲款式,在遍尋不著的情況下,決定開創aussieBum,致力於開發這種既Classic、又Chic的Cossie泳褲。對於這樣理由而創業,我想很多人或許都和Sean同樣有遇過這樣的遭遇,很渴望有某個時期很經典的單品,但卻因為時間一錯過,而再也無緣邂逅。不過就以這樣的精神而創業,卻是很教人佩服。另外,值得一提的,因為當初Sean創業艱辛,於是特別重視無須實體的網路行銷,所以在網路上購買也相當方便,不但有多國語言,無須郵資這點也十分貼心!
aussieBum的所有泳褲裡,我個人最喜歡Orgin這個系列的Navy色系配上屁股有aussieBum白色字樣的泳褲,款式既簡單又經典,Cutting卻很大膽性感,配色也極為對味。(圖片來源:www.aussiebum.com

《東邪西毒:終極版》 王家衛動則得咎

或許就像金庸大俠每次想要修改他的武俠小說一樣,總有許多原來Fans會忍不住跳出來大聲疾呼、氣得跳腳。王家衛這次在坎城所謂的《東邪西毒:終極版》,當然也惹來一批當年對王導擁護至極的人所不滿。理由何在?因為這些書籍、電影早是被時間所承認經典,何須更動,而動則得咎!

老實說,我本來是滿樂見王大導的重建工程,畢竟十幾年電影,現今偶爾想要來重溫,VCD、DVD的Quality只能說是其差無比,看了新版本的高畫質、重修校色(調色)的版本,似乎更讓人很賞心悅目。「但千萬不要在動到其它部份啊!」我想這是大多數戲迷的心中願望。就好像金庸大俠今天如果要改版,把封面換得更有質感、更有意境,文字作更嚴謹的校對,絕對沒人有意見的道理是一樣。

特別是這次配樂換成了馬友友,而不是用過去的陳勳奇,恐怕就已經惹腦一群人(當然也包括我),陳的配樂很是經典,從一開始的靜默孤獨、氣勢磅礡到後來悵然傷感,都早已構成整部片重要的元素,和整部片合而為一,不容更動,哪怕今天你請來的是馬友友無法做出超越過去的經典了!

我是王家衛迷,更是《東邪西毒》的迷,看過無數的電影,此片絕對是我重看最多次的一部。能以金庸的武俠角色之名、古龍的敘事風格、加上王家衛式獨有的對白、瀰漫既孤寂又絢爛的杜可風攝影與張叔平的美學深究......或許是個偏見,但深深覺得此片當真是天才之作。甚至當年還因王導,做起了短暫的導演夢來!

這幾年,看了王導的後續之作,雖然有點不願意承認,但一種江郎才盡的想法不斷浮出心頭。過去那位才華洋溢,每每讓人驚呼讚賞的大導演,如今已少有代表作,當然《我的藍莓夜》更是不忍卒睹,看到一半,便想嘆氣走人。

如今王導打著張國榮紀念,重出舊作,改了某些細碎橋段和配樂,而不是一部更教人值得進戲院的電影,套一句《東邪西毒》裡的話:「酒,愈喝愈暖;水,愈喝愈寒,我現在只想喝水......」

當年集結張國榮、林青霞、梁朝偉、張曼玉、梁家輝、張學友、楊采妮、(王祖賢)......等一級卡司的電影,在如今恐怕再也無法將他們聚首了。(圖片來源:Jet Tone Productions)

Sunday 5 April 2009

Original Penguin 時髦對味的框邊Polo衫

說起Polo衫的選擇大多數的人多半挑得是Lacoste、Tommy Hilfiger、Polo Ralph Lauren或是Fred Perry這幾種品牌的經典系列為首選,不然就是洋溢青春學院風的Lyle & Scott或是雅痞感十足的Paul Smith.......哪個牌子好看、好穿?其實我個人倒是沒啥定見,畢竟每個牌子絕對都有它忠誠支持者,而這幾個牌子確實也都相當不錯。不過,就支數來說和布料的舒適度而言,恐怕是較為平價的Lyle & Scott就稍嫌有點抱歉。只不過這種類似的Polo衫設計唯一讓人詬病的,還是外型太過普通,沒有太過特別的,用最直接的說法,就是你如果把衣服上頭的品牌Logo給換一換以外,根本其他之處就沒有讓人一眼就識別出來的剪裁與設計。

見識過許許多多的Polo衫,唯一教我特別心動、想要擁有的,恐怕就只有美國的牌子Original Penguin的Penguin Classics系列。這一個系列最讓人一眼看出的與眾不同,除了是胸口口袋上的那隻小企鵝Logo外,當然就是領口、袖口以及扣子旁的白色框邊設計。穿在身上一股簡單卻又時髦的Dandy氣質,立刻浮現。
儘管有點搞不清楚Original Penguin到底和百貨公司常出現、有點老氣的Munsingwear這個牌子,有啥關係。但每每看到Brad Pitt、村上春樹或是一些如Oasis這些國外大團,身著著Original Penguin就相當扼腕為何台灣沒有廠商願意將Original Penguin這個牌子代理進來。而不僅是Penguin Classics這系列Polo衫外,就連其他Original Penguin的服飾也都相當想要入手。
(圖片來源:www.originalpenguin.com

Saturday 4 April 2009

MOSCOT 有沒有近視都該來上一副

一個配件為何能稱經典?是因為值得時間嚴酷的考驗、並歷久不衰。簡單說就是:型好質佳(Cool Shape & Good Quality)!MOSCOT這個百年眼鏡老牌就是這麼一個例子。從框型的優雅的設計,說它是方型它不是、說它圓的也不盡然那麼圓。它是一種取得剛好切確、黃金比例的形狀,讓人掛著鼻樑上、能搭配自身臉型時,瀰漫一種紳士般的優雅態度。有時候你甚至會不曉得到底眼鏡的主人是主角?還是MOSCOT眼鏡本身才是主角?加上每支眼鏡材質的用料,透露一種扎實的飽和感,光是看上一看、摸上一摸,就能輕鬆知道這是好東西,何須驗明正身!此外,鼻樑上凹陷的設計更是有別一般眼鏡,特露出一種安靜的別緻感。

通常一個好的item出現,運氣好有時不但馬上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立刻引領潮流,甚至還可傳承後代、綿綿不衰,成為長銷商品;運氣不好,初期乏人問津,但只要有明眼人識得,始終能鹹魚翻身。有這種功力,不消說就是因為它夠好、夠有型、夠質感......(或者隨便你怎麼形容),總之是有道理,這道理就是產品的本質!

我始終相信只要產品本身夠好,就不怕賣不出去、不怕沒人有品味、不怕被埋沒.......,特別在這個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裡,只聽過好人才被埋沒,倒是沒聽過好東西可以獨享的!像MOSCOT這牌子的眼鏡,就是不管有沒有一堆大頭Icon(詹姆士迪恩、伍迪艾倫、安迪沃荷、小布、強尼戴普......)跨時空的代言愛用,遲早都會浮出檯面的牌子。為什麼?因為它型好質佳啊!

只可惜台灣並無代理商,網拍水貨則恐無力支撐。以致香港、日本早就炒得沸沸揚揚,在台灣卻一"眼"難求、且不可求。不可求原因,相信常戴眼鏡的人就曉得,眼鏡適不適合自身臉型還得親自戴戴才行,所謂鏡框大小,差之釐米、失之千里,(也因此MOSCOT的鏡框個別的寬度還會分上三個Size)況且東方人鼻樑較低這點也頗為危險!所以,只能靠外援(美國、日本、香港)相助、跑出國才是辦法。唉!台灣的眼鏡代理商真該吊起來痛打一頓啊!

MOSCOT這家紐約百年眼鏡大店,雖說招牌掛著源自1915,但實際上創辦人Hyman Moscot早就在1899年遷移到紐約時,就已磨拳擦掌、鑽研眼鏡技術。當時市面上眼鏡的Quality參差不齊,Hyman決定用頂級材質作眼鏡,走高級專業眼鏡路線,而後獲得多位名人支持。(圖片來源:
www.moscot.com



Friday 3 April 2009

MAGNIFIER 放大細節看生活

Magnifier是英文放大鏡的意思。同時也有擴大、放大的意思。

透過這個放大鏡,希望能看清更多細節、也希望從中看出一些道理、端倪來。透過放大鏡,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放大,把自己偏執變得純粹,把自己的意念變得更加集中。
雖沒有想要膨脹自己的想法與本事,但找些喜歡的東西和人分享,或許還有可能。

有時候,有些人不是無趣乏味,只是他的特色、特性你沒看到,不曉得他的可愛之處; 有些事,不是無關緊要,只是我們不曉得它的來龍去脈,所以難以有所興趣; 有些物,我們不懂細節,所以不能欣賞,所以有所偏見。

想用文字去書寫、放大一些細節, 雖文字是魅人的、是不精準、是有個人主義的、是有想像空間的、 是模糊曖昧的......
當文字用巨大的力量去攻擊、建構、詮釋、放大、誇飾....... 就如同放大鏡一樣,事物同時變得無比巨大!
不過,即便文字有那麼多的不確定性,就以一個喜歡生活和文字的我,且讓我試試!